研修社区 > 辅导员工作坊 > 郭文凯的主页

留言板

发表

李迎迎2021/3/2 13:53:16
评职 论文 参编 13401165826同微
张燕2020/2/29 14:03:45
个人能看在线视频吗

TA的资源详细

大学课程应讲授“识别虚假新闻”技能

参加人数:361 发布者:郭文凯 时间:2017年03月14日

大学课程应讲授“识别虚假新闻”技能
      
      “虚假新闻”早就存在,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谓“虚假新闻”,在笔者看来主要分两类:一指人为制造的“信息”,往往题目耸闻、内容惊爆、真假难辨,但大众会将其作为“突发新闻”而大肆传播;二指确为“新闻”,有真实的“信息”和事实证据,但因为各方的立场不同、态度各异,所以对此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与阐释,其中一方会将其归之为“虚假新闻”。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与如何从“虚构”中区分“事实”有关,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辨析真伪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虚假新闻”泛滥:学生深受其害
      今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喻指在影响公众观念方面,客观事实的重要性远不能打动人心和个人信仰。换句话说,在是非面前,人们往往是立场先行,情感置顶,感觉优先,证据、事实和真相被迫沦为次要地位,甚至变得无足轻重。由于2016年美国大选的缘故,“虚假新闻”和“后真相”都成为网络热词。而“后真相”一词在2016年还被《牛津词典》命名为“年度国际词汇”。在西方政界,人们普遍认为,政治人物口中的谎言已经不是为了欺瞒,而是为了迎合和巩固大众观念的偏见与歧视,目的是为了换取人们的共鸣与支持。简言之,“后真相”时代,不是“事实胜于雄辩”,而是“雄辩胜于事实”。
      一般认为,当今的青年一代是伴随着新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成长起来的,他们可以很快地熟练运用新技术产品。因此,应该对网络上的信息和新闻有着正确的评估能力。但人们经过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2016年11月,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了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针对青少年甄别网上信息的调查,对象为来自美国12个州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人数多达7804人,结论令人触目惊心。其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们最容易被付费的内容与虚假的论述所欺骗。大约82%的学生没有能力区分网站上有“赞助”标记的广告和一则真实的新闻之间的不同。学生们熟悉过去传统的广告,但对于现在带有“赞助”标志的内容却没有识别能力,有些人不知道“赞助”意味着什么,也有人认为这与其他文章没有区别。特别是一旦有信息在网上病毒式传播,大家都会理所当然地予以接受,而不会对此再做分辨。比如,一位银行主管在网上发文,提出青年人在财务规划上需要更多的帮助,超过2/3的学生认为,他们看不出有任何正当的理由要去怀疑这篇文章的目的。
      其次,很多学生分不清主流媒体与边缘信息来源的区别。他们评价网上信息是否真实的依据,要么是内容的详细与否,要么是信息是否有图片,很少有人去追问信息来源。对来自政治激进组织的一条推特所可能持有的潜在偏见,大部分大学生都不会在意,也不会保持警惕。比如,对于一篇新闻,只要看标题和摘要中有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再看还有一张来自共享网站的枯萎了的雏菊照片,这就成了该地区有剧毒的有力证据。对此,大约2/5的学生会相信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尽管这张照片并没有标明具体的来源,也没有说明具体的地点。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一心多用”,无暇思考。今天人们的上网时间几乎无法估量。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初中生在校外的上网时间是每天7.5个小时。很多学生都是“一心多用”的高手,一边发信息、一边看书、一边看视频者比比皆是。但毫无疑问,这样的“一心多用”,结果就是无法认真思考并质疑内容,更不要说深入思考了。
      第二,信息不断,难辨真假。根据2015年的一则调查,有88%的18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是从脸谱和其他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这与人们过去主要从报刊、收音机,后来主要从电视以及门户网站上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帕克认为,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回音室效应”,人们不断看到自己先前所看到的近乎一致的信息,从而使得人们在头脑中不断强化地输入这些信息,而忽略其来源,也难以去分辨真假。
      在美国,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地意识到,在一个巨量信息海洋时代,教育学生如何明智地选择并相信可靠来源的信息显得至关重要。据报道,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个免费的社会研究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评判历史资料的真实性。这门课程很受人们的欢迎,网上下载量已经超过了350万次。
      密歇根大学将在今年秋季开设一门题为“虚假新闻、谎言与宣传:如何辨析事实与虚构”的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寻找值得信赖的信息,除了学会甄别虚假新闻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评估社交媒体是怎样影响他们的观点的,学着思考个人观点和他人观点分别是如何影响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解读的,同时也学会从获取的所有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帮助自己提高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这种技能被称之为“媒体识读能力”。该门课程由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和该校文理学院共同创设。
      实际上,自从有了互联网以来,信息以从未有过的速度与广度在迅疾传播,人们就开始备受各种虚假信息、虚假新闻与“另类事实”的困扰。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亚历山大认为,站在大学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一种办法,使他们成为“更有头脑和更有自省意识的信息消费者”,是大学的责任之一。这门课由文理学院的教师与图书馆人员共同开设,可谓天经地义,因为图书馆原本就承担着帮助读者掌握查找、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
     
       明辨是非,重在教育
      从去年开始,美国各大社交媒体几乎全部开始向虚假新闻开炮。脸谱、谷歌和推特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和规定,防止虚假新闻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剔除虚假新闻,更无法制止它们在网上四处散播,欺骗众人,甚至造谣惑众。更不要说,还有各种来自不同层面和诸多信息来源的带有偏见与歧视的信息,会从四面八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因此,如何识别虚假新闻成为西方学术界、教育界和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在笔者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些观点,那就是重在教育而非法规,即要教育学生并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乃是正道,仅靠制定法规难以奏效。
      为什么不能完全依靠法规呢?因为把一切问题归咎于技术,其隐含的逻辑就是,芸芸众生不是偏听偏信之徒就是轻信他人之人,似乎人们对媒体、社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一无所知,只要他们传播什么,人们就会相信什么。但这显然不是事实。
      那么,面对当下全世界的新闻头条,几乎全都依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该如何破解呢?对此,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首先,面对一条新闻,不能单纯去看信息是否合理,更多的还是要依靠人们过往的经验,是否了解背景知识,信息源是否权威,以及我们有怎样的信仰等综合因素,才能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大学应该交给学生一种“数字化批评识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网上去的。要求学生把明辨信息的真伪当做从高等教育中所获取的学习技能之一,相信这样的技能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社会后,会大有裨益。
      其次,应该学会区分“新闻”与“评论”“观点”之间的差别。前者以事实为依据,会汇总各方特别是完全对立的观点,而后者则是站在一定立场上、带有鲜明个人观念的解读与阐释。人们具有的那种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绝不单单依靠的是所获得的信息,而是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估与衡量,要了解其来源,还要真正理解并欣赏的一点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影响其本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单单依靠限制和对技术进行规范,显然不能凑效。
      再次,据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使用技术,是基于人们对网络交流的效能与内涵的理解。即便是人们改变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的运行法则,或者加强人们对网络的监管,都还不能完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人们使用脸谱、推特分享信息,其实不过是一种人们自我选择并采取行动的社交活动。因此,人们不仅要了解技术是如何运作的,还要了解技术是如何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这一点才是当下的高等教育真正该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最后,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教育学生(也包括所有的网民)要学着成为“事实审核者”。事实审核是新闻术语,讲的是在采集信息时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流程与标准,以此来判断未来新闻的真伪。2015年美国开始形成新的新闻流派,即是“事实审核新闻学”。因此,在当下海量信息的时代,学生和网民们也只能成为这样的“核查者”,面对一条新闻,不是从头读到尾,不是以有关报道作为证据,也不以谷歌排列结果作为可信度的依据,而是要从其他信息来源与此进行比对,然后得出个人的结论和判断。

      作者手记
      识别虚假新闻与大学责任
      当今世界,虚假新闻在网上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其结果甚至会左右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在欧洲政坛的选举中,在美国的大选中,这样的事例已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虚假新闻深刻影响了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当然,事实是否如此,还不能就此定论。但几乎所有人应该都对特朗普总统利用推特这一社交媒体表达个人观点、反击主流媒体并得到了众多粉丝和拥趸的大力支持印象深刻。而特朗普斥责主流媒体为“Fake News”的言辞,更进一步推热了这一网络用语。
      因此,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学习如何识别虚假新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作为大学学习和学术研究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教给学生如何从当前所发生的事件中辨析真相与虚构,应该对虚假新闻有相当的辨识能力,也要对网上新闻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所可能有的潜在陷阱具有洞察力和识别力。而这一点实际上是与大学所应传授的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功能相一致的。
      应该说,当今的大学生学会对网上信息抱有更多审慎与批评的态度,深刻理解证据的重要性,学会甄别不准确乃至是虚假的信息,这对他们大学期间的各门功课的学习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实,在大学教育中,无论科学还是人文,都仰赖坚实的证据。如果大学不能教给学生从海量的信息源中分辨出真假并由此得出个人的观点,那么,这样的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

    本文来源:壹学者(公众号),作者郭英剑,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资源为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交流,如有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评论

汤华2017/3/21 13:19:15
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获得的的知识也十分丰富,但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尚不够,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指导并提升学生信息鉴别能力。
岳雅丽  回复  汤华 2017/3/21 13:19:15
赞同

回复

陈永春2017/3/20 23:56:06
当然大学的教育也有一定关系,但是重点还是在个人

回复

艾海玲2017/3/20 23:51:21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纷繁芜杂,但大学生尚缺乏足够的信息鉴别能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

回复

王姹2017/3/20 23:38:29
在学习中要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目的地辨证地学习

回复

< 上一页1234567...2526下一页 > 共 10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