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社区 > 辅导员工作坊 > 张晓利的主页

留言板

发表

李迎迎2021/3/2 13:54:37
评职 论文 参编 13401165826同微
张晓利2017/4/24 9:26:59
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欢迎的时候, 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圆满结束的时候,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肯定的时候, 也是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时候。
张晓利2017/4/7 13:11:34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TA的资源详细

一篇联合培养博士的赴美学习日记

参加人数:116 发布者:张晓利 时间:2016年10月26日
      这篇小文是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一名在读博士,刘依冉同学的总结日记,记录了她在读期间赴美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一年的学习心得。南开大学创业中心一直致力于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培养,积极为他们创造海外学习深造的机会,他们在国外的锻炼也进一步推动中心科研工作的开展。希望依冉博士的学习总结,对于想要申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一定的启发。

  【正文】
     一切应该从一年半之前接到的电话说起。但在此之前,应该总结一下联培申请的经验教训。

  在我以为做足了准备,只欠东风一吹的时候,实际上离成功还很远。现在回想,之前申请还是太保守。本着方向对口、耳熟能详的原则,我把申请的重心放在了仅有的几个professor上。跟其中一位还有几次邮件往来,看似有戏。最终,他的一句“我最近准备换工作,要不你考虑推迟一年过来”,彻底为我关闭了申请大门。来美帝跟周围的小朋友们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大面积撒网,只要大方向一致,发封邮件又何妨?因为,申请成功靠实力、靠资源,更靠运气,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橄榄枝将在何时何处被抛出。

  我也是。眼看申请无望,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冬日午后,像之前的若干天一样,正在默默思索未来何去何从。突然接到我的导师张玉利教授的短信,让我查收邮件。当我尚未搞清邮箱里的邀请函是怎么回事时,张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这是他辗转帮我联系到的一个老师。不仅如此,张老师在电话里将他对我的期许以及设身处地为我规划的发展道路娓娓道来。感动地无以复加。瞬间觉得从低谷一跃而至人生巅峰。

  之后是繁琐的材料提交和申请过程。在拿到offer的喜悦中,过五关斩六将,申请顺利进行。当忙完这些琐碎的事情后,又陷入了另一重忧虑。我的外导李涌老师的研究领域是宏观视角下的战略与创业,而我关注的是微观的创业者心理与行为。两个相去甚远的研究领域让“出国这一年,干什么”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不只是我自己心里有这个嘀咕吧。去年七月份,李老师回中国,来南开小聚。一起吃饭时,张老师的一句“她去了,干嘛”,简直道出了我的心声。再到出国的前一个月,李老师让我写个这一年的计划。我的计划很单薄,只是保证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但却说不出来要工作什么……

  就这样,在期待与迷茫、迷茫大于期待之中,我在2015年9月15日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美国初体验之第一学期
  
  美国这边开学早,等安顿妥当,已经到了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旁听了两堂课,关于上课,之后细说,因为随后的体验更深刻和鲜明。除了上课,还跟李老师保持两周一次的individualmeeting。这边有groupmeeting和individualmeeting两种。李老师麾下的groupmeeting比较非正式,几次都是在他家里,先meeting,大家讲一讲自己最近在干什么,有需要的小朋友可以上ppt;meeting完了接着party。Individualmeeting顾名思义,就是一对一的。这个学期meeting的主旨是申请时交的一个关于自恋和创业者决策的研究计划。写了很多假设,李老师也对其中的一些表示了兴趣。虽然李老师不做个体层面的研究,但是他给我的很多意见都有振聋发聩之效。

  比如,他不停地问我,自恋的“definingcharacteristic”是什么。一个概念必须要有清晰的定义,以及定义中的关键元素。否则在论证起来就会显得包罗万象,没有主线。这个问题说起来直白,但很容易忽视。事物之间的相关容易论证,于是便很容易从一件事情说到另外一件事情上,说来说去就会发现,所讨论的问题已经与概念的本质偏离。所以,好的论证一定要简单直接;好的文章一定是前后一致,不会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再如,常出现在评语中的另外一点是“Talkaboutnarcissismasawhole”。不要仅从narcissism的某一个元素出发去推导假设,这样,所讨论的并不是narcissism。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上来就是天马行空的交流。在一次次这样的讨论中,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思维的碰撞很有意思,整个过程也很愉快。但学术毕竟是工作,需要有所产出。在这个问题上,又犯了难。如果从之前讨论的许多中选上一二,做个实证研究是可以的。但是,我并没有条件去收这个主题的数据。也考虑过写篇综述,但是没有想到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加之并不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过关。瞬间觉得辛辛苦苦小半年,一觉回到出国前。


  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寒假

   寒假过得很消沉。Buffalo的冬天往往大雪封门,基本上是一个在家思考人生的季节。期间跟李老师通过几次电话,他说让我下学期去上他的strategyseminar,然后开学跟他做一个VCproject。这两件听起来感觉完全驾驭不了的事情加上思考narcissismproject如何收尾无果,让我忧心忡忡。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寒假抠(ban)完(wan)了(le)三(san)万(wan)条(kuai)数据(zhuan)。

   
  为伊消得人憔悴之第二学期
   

  不管内心如何抗拒,新学期如期而至,就在国内准备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时候。

  新学期迎来的第一个好消息是,之前的自恋项目终于有了可落脚之处。这里便有合作的重要性。说到合作,不得不感谢我的好朋友好同学好战友之郝大姐。恰好,她有机会去收集之前我最想做的一个idea的数据。这样,又经过跟郝大姐几轮讨论,形成了初步研究计划。细节盖过不提,我总想着的另外一层是这件事该如何归因。我觉得很幸运,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想来若是没有郝大姐的援手相助,之前的讨论或许会不了了之。不过,即使归因于运气,也是机会总属于有准备的人吧~

   这一学期,最痛苦也是最精彩之处在于有幸上了李老师的StrategicManagementSeminar.起初心里有一万个抗拒,也有一万个不好好上的理由。等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别有洞天。引用陈明哲老师的话:Putyourselfintotheprocess,theprocesswillcarryyouthrough.作为交换生,在这边上课没有修学分的压力,首先要克服的是“旁听者心理”。记得第一次上课,正好赶上过年,忙忙叨叨,paper就只看了囫囵吞枣。上课了,才发现,每个人都要报告自己分到的文章。这让文章没怎么看懂、英文也说不太顺溜的我瞬间懵圈。接下来几天,每次见到李老师,他总是笑眯眯地说,一看文章你就没有好好读。李老师超级nice超级温和,这也是他提醒我要好好学习的方式。上这个课的一共有四位同学,每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战略理论。上课之前需要读一些背景材料,课堂上老师会先对理论做一个大致介绍,然后每个同学报告分配到的一篇文章。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投入。对于我,虽然每节课都准备得很艰难,但是一学期下来,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学习到许多新知识,酣畅淋漓。

  李老师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做自己熟悉的工作,学习便很难发生。这样说,那我很欣喜地发现整个学期自己都在学习……除了seminar,跟李老师做的VCproject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项目也有一个戏剧化的开端。第一次是三个人一起meeting,还有一个韩国姑娘,是五年级的博士生。上来大家也没有看相关文献,只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凭借先前知识和常识头脑风暴。我俩每说一些想法,李老师总会点评、拓展一番,然后纪录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我很不熟悉的主题,有些想法还是说得很试探、很小心,尤其,我在努力地往行为层面靠近而避免谈心理。若不是李老师当时一再追问“andmore”,我是没有打算把最先徘徊在我脑海里的想法说出来的,因为那太“心理学”。可就是不经意地提到,慢慢就有了后面的故事,这告诉我,有想法还是要勇于表达的,万一有用呢。就这样,在这个有点儿意外的开端下,项目开始向前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有非常温和的一面,比如在datacoding的过程中,每次我淹没在几千几万条数据里、几近抓狂的时候,李老师的一句“don’tworry,takeyourtime”往往成为注入心里的一股清流。但同时,他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引导我打开思路、提出一些具有重要理论贡献和价值的观点。我很感激,在我提到一些不甚成熟、自己也没太想明白的观点时,李老师总是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引导,让我有勇气持续思考。

   光阴匆匆,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回忆这一年,有些情景格外鲜活。我记得,每天中午从图书馆到对面的studentunion吃饭,推开图书馆大门,风雪扑面而来的感觉;还有,每次走去meeting、去上课时,步伐的沉重,与归来时,一路的手舞足蹈;也有,在写proposal思路不畅的深夜,呆坐在电脑前的自己;以及,心情好与心情不好时,坐在southlake边,看着野鸭来来去去时的平静...

  总之,这一路上有欣喜,也有苦闷;体验了许多新鲜事,学了不少新知识。回想最初迷茫和无措,实在是感恩能够有这样的经历和所有的收获。感谢张老师最初促成的机会,并在这一年里一直督促和鼓励我前进;感谢李老师提供的机会,在美国期间不管是科研上还是生活上都对我照拂有加;感谢团队的老师同学,你们就是我坚实的后盾;也要感谢在美国遇到诸多可爱的小伙伴们,陪我度过这载光阴。我想,这段日子将会积淀为能量,在日后,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来源】微信公众号 南开创业

  【版权声明】(本资源为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交流,如有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评论

欧阳军2016/12/30 21:29:33
谢谢分享

回复

刘建新2016/12/29 11:30:11
谢谢

回复

何保荣2016/12/21 17:08:12
谢谢分享

回复

何保荣2016/12/21 17:06:04
学习了

回复

< 上一页1234567...2021下一页 > 共 8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