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三变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的一个概念。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负重而执着,狮子则是勇于挑战、勇往直前的象征,婴儿则是代表涅槃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
“三变”精神既阐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的斗争魄力和创造精神。其实,尼采的“精神三变”也适用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且极富启示意义。
骆驼,是最初面对社会和教育教学生活的态度。对于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的教育者,由于业务生疏、经验不足,面对近乎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对象,怎样尽快进入角色,尽快得到学生、家长、同行的认可,都需要冥思苦想。为此,教师面对这种境况,只得吃苦负重,像“沙漠之舟”一样在干旱荒苦的沙漠戈壁艰难跋涉,研究教育教学的经典理论和成功案例,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厚度,启发自己的灵感。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一阶段教师的学习很多是被动的,授课是完成任务式的,这种情况下的授课只能是漫无目的地“砍”上几刀,也就很容易伤到“经络”和“骨头”,甚至于在授课的关键门路上打上死结。因此,在最初的阶段,教师不妨做一个负重远行的骆驼。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日渐成熟,并拥有了在沙漠中不惧寂寥与困苦的坚韧态度,并开始觉醒,成为追求自主自由的狮子。
狮子,是沉淀之后的爆发,是风雨之后的彩虹,是创新、是责任、是担当。随着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包括社会阅历的丰富,成长到这一阶段的教师,则要像狮子一样,具有超人的勇气和魄力,爱岗敬业、拼搏进取,咬定目标不放松。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和问题,教师少不了黄灯漫漫加班在案头,少不了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废寝忘食,始终秉持职业信念,汲取先进教育理念,践行于教学实践,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经历沉重的负载,神圣的转折,迎来又一次伟大的彻底的突破,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自我创新,自我树帜,达到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婴儿阶段。
婴儿,是人心灵回归的一种无邪的状态。婴儿的境界并非是无知、幼稚,而是如婴儿般纯洁、恬淡,回归自然之本。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这是一种对和谐、圆满境界的向往。教师在这一阶段对业务已相当成熟,对教育的真谛、人性的理解已娴熟自如,教育的精髓已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一阶段的教师超脱忘我,重新定位自我。对现实的理解多了一份理性与成熟,透过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追求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人生信仰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融为一体,追求至善至美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把教育当成艺术来享受,把教学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享受,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把受教育者的成功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
人生需要经历骆驼的执着,狮子的担当,婴儿的无邪,教师的人生也应该拥有这样的蜕变和涅槃。
文章来源:教育时报作者:李洪善
(本资源为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交流,如有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