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社区 > 辅导员工作坊 > 杨晓妹的主页

留言板

发表

李迎迎2021/3/2 13:56:14
评职 论文 参编 13401165826同微
赵治巨2017/4/17 3:53:47
杨老师您好,我也是邢台学院的教师,化生学院的,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
马成有2016/9/22 15:08:11
杨老师好! 马成有向您问候! 祝工作顺利 身体健康! 合家欢乐!生活幸福!

TA的资源详细

大学之大与大学之道

参加人数:185 发布者:梁竹青 时间:2016年01月10日
近一时期以来,社会舆论常有如今的大学是否存在“导向偏颇”“使命错位”“道德光环不再”等质疑声。用包容的心态看,尽管这些警示性言论有的失之偏激,但对高教界更深入思考大学何为、如何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的大学等基本问题,也是一种督促。鉴于此,我想不妨通过对何谓大学之“大”的多重梳理,让我们进一步感知感悟大学之道和大学正义。纵观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将大学之“大”理出“八个大”,即大学之“大”在于大学使命之重大、大学理想之远大、大学精神之伟大、大学胸怀之阔大、大学文化之博大、大学学问之弘大、大学师爱之恒大、大学声望之高大。下面分别予以概要阐述:

  感悟大学使命之重大——初心不改本性莫移

  大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否重大或崇高,不是大学选尽华丽辞藻自我标榜、自封自吹的,而是历史赋予、社会倚重、人心仰仗和大学承命扛责、知道行道、贡献奉献得来的。大家知道,国际上原先比较认同的大学使命,首先是保存和传授知识,再是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如今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公民”和“培养人力资本”上,平实质朴中体现着社会大担当。在中国,党和国家更是赋予大学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这是何等神圣而崇高,何况人们普遍认可当今大学还要担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等职能。承担好这当中的每一项任务,都堪称高尚而荣耀,都将得到社会尊敬。然而,大学多项职能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应是主从不分、相提并论的。古人说:本立而道生。立本错乱,兴道必偏。联想到今天的大学,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大学毕竟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大学越是职能多样化,越要坚守大学的正道: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不管大学的内涵和职能怎么变化,这一本性始终未变,也绝不能变。育人是天,教学为大。在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培养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的过程中,使各类优秀人才辈出,使各项事业的后继者更优更强,成为能够更好传承和促进人类文明的人,就是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贡献,也是大学的最高荣誉。这也必然要求教学或育人的功能应始终放在大学工作的首位,如果颠倒或动摇育人的首要核心地位,大学生存发展的内在逻辑秩序都会乱套,就会使大学误入歧途。

  这里,最需要关切的是把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教学就不是教师,不科研难成好教师。教而不研难逃平庸,研而不教也会虚空。强化科研学术,引导教师勇攀科研高峰,也为大学提高发展能力和质量水平所必须。没有科研的高度,大学教学质量的高度也上不去,适应和回报社会强烈需求的能力也很难提升。常有人批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偏向,这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教师重科研并无过错,能把心思凝聚在做真学问和创造新知识上,能在科研和学术上拔尖,是件非常难得和值得骄傲的事。但是,身为大学教师,务必始终铭记还有一件顶顶重要的事体,即教书育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如果置教书育人于脑后,不肯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花心思,就会师将不师,校将不校!或许出于快速提升科研水平的迫切心情,有些大学和学者激进忘本,偏执一端,高喊“大学因学术而生”,大学要以学术为本、学术至上,一切要为学术和学科建设让路,一切都要围着学术和学科转。出发点不能说不好,问题是要将教学往哪儿挤。这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很可能瞒天过海地用“学术为本”或“学科为本”替换“育人为本”或“学生为本”。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评价和功利性极强的大学排行榜,也把论文发表数量当成了最核心指标。正是这些粗暴的论文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崇拜导向,逼迫大学教师,包括少数学科带头人将育人主业当成了副业,甚至可以目中无人(学生),学科发展注重按如何多发论文和多获各种科研奖项设计,而不是首先从立德树人所需考虑。我认为,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一旦将科研、论文当成压倒一切的最高目的、最高和全部追求,而对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置若罔闻,便是对大学之道的滥用和戕害。初心不改,本性莫移。我们的大学对存在本性迷失的危险,再也不能集体无意识了,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乏力,成为大学普遍“痛点”的今天。

  感悟大学理想之远大——宏愿在胸行者常至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对组织和事业未来的合理构想和期望;远大理想则是具有崇高意义、值得为之梦寐以求、不懈奋斗的至理至伟的愿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国先贤为大学教育垂示的理想宏愿,气概不凡,意境幽远,很是深奥精妙,堪称大学理想主义的范导。学人怀大志则达,天下兼贵和则福。理想信念是人生航程的灯塔,是不辞辛劳拼搏前行的力量源泉。很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学者,就是抱着“胸怀天下,情系桑梓,智力为民”的信念回来从教的。现代大学和大学人更应心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生改善;肩负历史责任,促进世界和谐、人类文明;志存高远、发愤图强,善于筑梦、追梦、圆梦。

  大学尤其要有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大学人更应信奉崇真向美、彰善瘅恶、讲格修睦,为国家乃至人类开太平谋福祉释放正能量。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真理”(Veritas),倡导师生与真理为友、相依为命。如果没有理想的照耀、失却真理和正义引领,大学有可能培养出虽有相当知识技能但胸无大志、苟且偷安的市侩小人,或是机智诡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不择手段“野心勃勃的投机主义者”。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会被划归到某个专业和学科,学习和研究相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从业和从学。但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卑微到只是单纯传授那些固有的专业知识上,忘了“立心”和“立命”,使能力与理想脱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实用主义或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的大学不应完全让理想主义退避三舍,在埋头赶路时,不可忘却还需经常仰望星空。作为高智商群体,大学师生在处理人生态度、公私利害、行为风尚等问题时,更应自觉将人类共同理想融入个体价值追求之中,不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知识精英本色。这也必然要求师生恪守大学宗旨和使命,不懈探索“教”和“学”、“成人”和“成才”的规律;形成并体验追求信仰真理之风、追求梦想成真之风、追求人生和谐尚美之风。而这些理想的追求,都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作为中国大学的师生,最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头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是“立心”之魂。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判断,难保人生发展轨迹不出现差池,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就是置理想信念及价值选择于脑后,走上自我迷失之路,这样的沉痛教训在当今的大学已不乏其例,令人痛心不已。

  感悟大学精神之伟大——持志养气切忌萎靡

  没有远大理想来仰仗,大学将无法拥有精神中心;同样,没有伟大精神作支撑,大学理想与实践就会断裂。展现大学共同精神的表述有很多:崇尚科学,鞠躬尽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守正开新,常勤精进;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迎难而上,挑战权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信邪恶、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等等。大学汇聚和倡导的这些精神,已足可竖起大拇指,令世人钦佩。若将大学使命、大学理想、大学正义等汇合起来考察,大学精神之伟大,更是无可争辩的,绝对不失为人类社会精神之灯塔,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汇聚、传承、发展、开新、引领之高地。大学在坚守自身精神家园的同时,理应保持那种敏锐的建设性批判思维,或是理性反思的姿态,不断砥砺精神气节。大学教师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给学生两样东西,一是思悟力,二是精气神。现代大学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精神更加高贵,心智趋于成熟,灵魂更加纯洁,格调通往卓然,那真就该深刻反省了。

  欲想有成就的大学者,对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不只是口头上的,而是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尤其做基础研究或理论原创的学人,如果没有一种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就不会出大成果,成不了大科学家和大学问家。当代中国,为什么很难出国际大师级科学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按捺不住急功近利的欲望,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舍不得付出耐性,不懂得或做不到“久久为功”。这些品格在当今中国的大学,表面上看是学生没达到,实际上也正是很多领导和教师缺失应有的境界。目光短浅,得过且过,投机取巧,慵懒倦怠,气泄神衰,萎靡不振等是其大敌。

  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必然是互相激荡和同构相谐发展的。在改革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我们的大学面对教育教学种种积弊,面对社会不满和呐喊,迟迟迈不出为提质加力、实现自我超越的大改革步子,是谈不上与时代精神合拍的。改革开放之初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教界和大学的管理体制大改革等搞得轰轰烈烈,在业内外引起大震撼。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热盼的依靠新的教育教学大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大提高的局面并未出现。今天谈大学改革,应从两方面梳理:问题的改革和改革的问题。有问题难题才需要改革,找准问题改革才有目标方向。当前一些大学改革本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避实就虚,悬浮不着地。亟须反思的是如何避免改革目的被改革措施手段所淹没、甚至颠倒了。离开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谈大学改革,把逻辑和手段当目的的改革,免不了陷入空谈、玄谈、混谈之困局。当前大学改革有个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被边缘化,“通识教育”舶来品还在某些大学掩盖、冲淡、冲击素质教育的实施。战略主题遭搁浅,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这项核心改革被轻忽,或者说是核心改革本身不硬朗、无大作为被遮蔽了。改革释放巨能,改革创造机运。教改乏力,提质无望。再启大学教学大改革,搞好改革分层设计,提振每个大学人的教改欲望与能力,这是时代深处传来的召唤。

  能否守住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对大学人意志的考验。“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大学人如果也在名利、金钱和情色的诱惑中把握不住自己,如果小改即止、小进则满,甚至只为获取暂时的小利而丢掉恒久的大义,精神懈怠甚至颓废,是迟早的事。有的教授走上领导岗位后,陷入权钱名利怪圈而不能自拔,走上了违纪违法犯罪之路。谨防大学精神失守,以精神高度托起师生事业学业高度,始终应该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关切。

  感悟大学师爱之恒大——纯然底色情自难忘

  仁者爱人,仁师爱生,爱心恒守,大爱无疆,更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常道”,是大学教师须臾都不可忘怀的良知良心。爱是为师纯然的底色。爱心淡出就愧为人师。只有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才能成为广受学生爱戴、社会点赞的优秀大学教师。师爱圣洁,师爱是金,师爱永辉。怀着爱施教的老师,自己阳光,学生暖心。这不是在唱烦人的高调,不思量,自难忘,师爱应成为教师刻骨铭心、流淌在血液中、渗透在生活中、体现在教书育人实践中的一股久久暖流和力量,温暖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美好愿望。大学师爱应把人性和人文关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学生成为人性美、人格美、人生美、更有尊严的人。师道普爱,老师不应慢待任何一个学生,不可以只凭自己的好恶搞偏爱,对不甚顺眼、学习差些的就冷淡疏远,甚至讽刺挖苦。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更要做好转化工作,没有不可教育好的学生,只有不善致爱施教的老师;同样,没有不想成才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老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大学教育更应将重点转移到人文化成和传道悟道上来,更加关心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拥有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以及爱情观、就业观等。师爱必须有心,不用心就不是真爱,就不可能传导温度。大学并非为了在大学工作的人而存在,而是因为大学工作者能为学生为社会带来好的服务而值得存在。所以,作为大学教师,应时刻记得“为谁而生存”的问题,大学和教师因有学生而存续,学生及家长如同教师的衣食父母,让学生在有格调、充满人文关爱的气氛中发展好了、成人成才了,老师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其中了。

  爱的教育还应是生命和情智的教育。现在有的年轻大学生的人性脆弱得很,为学习压力大、为情感,甚至为一句逆耳不中听的话等莫名其妙的理由,产生怨恨或消极厌世心理,甚至有了轻生或害人等极端举动,给他人特别是家庭带来莫大的伤害。教师的爱,既要对自身人生有体悟、有升华、有期许,更要用爱和智慧的火种为学生点亮人生,给每个学生的生命有充分的尊重和更好的成全,引导学生炼智炼心炼意志,懂得取舍,懂得承受,懂得友善,拥有快乐生活的智慧,享受智慧健康的生活。

  感悟大学声望之高大——弘毅崇德止于当止

  大学曾经拥有的威信和声望之高大,还可以从大学地位越来越重要和大学人拥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等崇高的思想品德来考察。有学者认为,大学是政府以外的社会领袖。我想,好大学至少应该也能够成为思想文化领袖和精神道德的领袖。当然,前提是要尽快扭转“失去道德光环”的险象,再构和重塑大学思想文化和道德高地,维系好、发展好大学人的种种名节,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在伦理道德和善恶判断充满矛盾冲突的当下,大学教授最可贵之处,在于更加注重立德正心,远离小气、俗气、戾气、邪气,修炼大气、新气、清气、正气。为师和做学问,尤其要对“诚信”二字心存敬畏。诚实为人、严谨治学的底线不可破。诚实守信,既是师德的起码要求,更是当下弘扬社会美德的硬标杆。一个本身不讲诚信、精致利己、道德沦丧、言行偏执猥琐的人,即使出再多的所谓学术成果,也没有资格站在大学的讲坛上,不配称教授和教师。

  君不见大学之道蕴于“大”,大处着眼心畅亮,识大悟大格局大。君不见大学之“大”寓正义,污之非之惹祸殃,行道守义可发达。请不要以为上述有些内容似曾相识,或是常识而已。可叹就在这里,我们蔑视常识、违背常识而谈玄说妙、舍本逐末闹出笑话、走了弯路、造成伤害的教训已经不少了。很多合规律的常识,其实就是真理和正义,回归本真往往就是先要回到常识。

  本文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8月06日16版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评论

仰振东2017/2/23 16:09:17
谢谢分享

回复

叶菁菁2017/2/12 0:22:09
很好

回复

姜岩2017/2/10 19:19:40
谢谢分享

回复

吴倩2017/1/4 14:35:32
谢谢分享!

回复

< 上一页1234567...4344下一页 > 共 17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