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社区 > 辅导员工作坊 > 杨晓妹的主页

留言板

发表

李迎迎2021/3/2 13:56:14
评职 论文 参编 13401165826同微
赵治巨2017/4/17 3:53:47
杨老师您好,我也是邢台学院的教师,化生学院的,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
马成有2016/9/22 15:08:11
杨老师好! 马成有向您问候! 祝工作顺利 身体健康! 合家欢乐!生活幸福!

TA的资源详细

跳出慕课,谋划在线教育大格局

参加人数:108 发布者:杨晓妹 时间:2016年05月04日
慕课,被称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模式。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到2017年前,我国要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然而到目前为止,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教育部官方慕课总共才200多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缺乏激励机制,高校在慕课推进过程中,老师们对这项工作并不积极。

  近期,美国两名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测评报告,称所有慕课课程都存在低完成率这一“软肋”,在注册课程用户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课程完成比率始终低于10%。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显示,在其统计的1000多门慕课课程中,约20%的课程占到了师生网上交流互动数量的90%。

  慕课的根本属性是开放与公益。对于学生而言,书非借不能读也,免费的课程往往不会珍惜。除了那些自控力好、有超强学习欲望的人,普通人很难坚持下来。而对于老师,慕课基本上是无偿付出,靠的是情怀。情怀这东西人人都有,付之行动的一百个人里只有十个,坚持下来的更是十不存一。与“时薪万元”的高中网络教学比,高校老师显然缺乏动力,“不积极”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保证慕课的公益性与课程质量,老师的付出必须由高校来买单。不过即使如此,慕课也只是在线教育的有益补充,而非主流。本月初的一个论坛上,不少中西部地区代表就认为,慕课最大意义就是提供了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慕课的种种特性决定了它并非适合所有人,而更类似于一个公益援助项目,是高等教育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目前,国外的一些慕课课程已经开始尝试收费服务,并出现了一种名为“私播课”的新模式,即收费小规模在线课程。国内的慕课领域也发生了几起巨额融资案例,向市场化和商业化进军。这意味着,传统慕课正在演变成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在线教育模式。如果高校仍狭隘地看待慕课,纠结于老师的“没兴趣”和“不积极”,无疑会跟不上时代步伐,一慢再慢。

  未来,在线教育有着无数个可能。高校必须打破思维与体制的束缚,从市场、老师、学生等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由慕课走向更广阔的在线教育空间。如此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摘自南报网)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评论

赵春华 2017/1/10 13:10:10
谢谢分享

回复

林翠玲2016/12/29 22:59:18
谢谢分享!

回复

刘建新2016/12/29 11:50:25
谢谢

回复

程锦霞2016/10/9 22:04:09
谢谢分享!

回复

< 上一页1234567...5152下一页 > 共 206 条 跳到 GO